一九五七年七月十六日上午,全國糧食工作會議在中南海紫光閣召開,會議由陳雲、李先念主持。這是一九五七年的第二次糧食會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兩位主管糧食的最高領導人深受糧食緊張之累。陳雲首先在會上叫苦:
上一年度挖了六七十億斤庫存。虧得四川調入了五十多億斤才救了急。目前全國可供調撥的糧食極少,已經發生了調度不靈的情況。如果再遇到一個災荒就不行了。現在看來,國家的糧食庫存,要能夠應付兩個災年才行。我們能夠對付兩個災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穩定的。兩個災年需要多少庫存呢?這次會上分析,國家應付一個災年需要四百三十億——四百五十億斤庫存,應付兩個災年需要四百八十億——五百億斤庫存,最好能有六百億斤庫存。
李先念在這個會上介紹了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糧食收支情況。這個年度計劃徵購八百零一億斤,實際徵購了八百三十三億斤,實際徵購數比上一年度的八百六十億斤減少了二十七億斤,因為這一年災害較大。在糧食支出方面,銷售計劃是七百四十三億斤,實際銷售八百三十三億斤。比計劃多銷了九十億斤。比上一年實際銷售多出了一百三十二億斤。多銷了糧食是因為災年。另兩項支出是出口和軍糧。出口計劃是四十八億斤(包括大豆),實際出口四十三.七十六億斤,軍糧計劃是二十三億斤,實際是十七.二億斤。以上三項支出總共為八百九十四億斤,比收入(即徵購)多出了六十一億斤,只好挖庫存填平。去年六月底庫存為四百二十七億斤,今年六月底庫存減少到三百六十六億斤,連一個災年都應付不了。庫存再不能減少了。
李先念說,現在城鎮人口逐年增加,今後城鎮的糧食供應每年大約要增加二三十億斤,即每年銷量要增加六%左右。怎麼辦?一要堅持「三定」(即一級一級政府向下定產量,定收購數,定銷量)為基礎;二要增產增購;三要堅持統一調度;四要堅持先公後私;五要嚴格控制銷量;六要加強政治工作。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六條歸結起來就是一條:加強政府對糧食的控制,多徵購,少銷售。
當時全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陳雲在八月三十一日的講話中說,要把社會主義教育和糧食購銷工作結合起來,用社會主義教育推動糧食收購工作。乘著社會主義教育和年景較好的機會,應當多收一點糧食。陳雲傳達毛主席的話說,正常年景糧食徵購不得少於八百五十億斤。這次會議初步認定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糧食徵購計劃為八百五十六.三十二億斤(貿易糧),銷售計劃為七百五十七.二十億斤,財政供應糧食(即軍糧)十八億斤,出口三十六億斤。收支相抵,可以有四十五.十二億斤補進庫存。一斤貿易糧大約相當於一.十五斤到一.二斤原糧(這個折算範圍依原糧質量好壞而定)。國家徵購的都是貿易糧,而給農民的口糧都以原糧計算。社會主義教育實際就是批判資本主義,把大批判和糧食徵購結合起來,強化了徵收過程的暴力性。
但是,糧食會議上定的計劃遇到各省的抵制。經過中央和地方反覆討價還價,在一九五七年九月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上,國家對糧食徵購計劃減少到八百五十二億斤,銷售提高到七百六十七億斤,再加上出口和軍糧支出,庫存只能增加三十一億斤。陳雲在會上說,據農業部估計,一九五七年全國糧食產量可達三千六百八十五億——三千七百億斤,比上一年增產三十五億——五十億斤。從中央到省到專、縣,層層下達季度、月度統購統銷指標,專、縣兩級只能執行,不能改變指標。省裡可以改變指標,即對中央下達的徵購指標稍加提高,對中央下達的銷售指標稍加壓縮,為省裡留下一定的調劑餘地,省裡改變指標可以先斬後奏。又經過和各省領導人的討價還價,原來的八百五十二億斤的徵購指標還是不能落實,減為八百四十七億斤。李先念根據毛主席「壓縮銷量」的指示,將銷量由原來的七百六十七億斤,減為七百四十八億斤。軍糧十八億斤和出口三十六億斤不變。中央與地方的這一輪博弈,中央取勝:中央庫存增加計劃由原來的三十一億斤增加到四十五億斤。
中央這樣堅決地壓縮銷量、確保庫存增加四十五億斤,是迫於形勢的壓力。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糧食收入(即徵購)只超過計劃十九.二億斤,而銷售卻超過計劃七十七億斤,使得出口計劃沒有完成。國家庫存減少過多。
進入一九五八年,糧食購銷形勢使中央政府更加焦慮。一九五八年二月十六日,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做好糧食購銷工作的指示》(中發【五十八】一百零四),這個文件指出,要完成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任務相當艱鉅,現在個別地方有些農民開始鬧糧,其中有些是真缺糧,有些是假缺糧。中央要求銷售糧食力爭不要突破計劃,收購糧力爭超額完成任務。在這期間,中央和地方正在博弈。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最後的實際結果是,徵購九百二十.十一億斤,銷售八百四十二.零九億斤。徵購比計劃增多,銷售比計劃減少。在博奕中還是中央佔優勢。
表二十二——四:「大躍進」以前糧食產量和徵購情況
(單位:億斤)
產量:
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度:三千三百三十七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三千三百九十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三千六百七十八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三千八百五十五
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三千八百九十八.二
徵購數(折貿易糧):
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度:一千零三(八百二十八)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一千零七十八(九百零三)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一千零四十一(八百六十)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九百九十四(八百三十八.四十八)
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一千零三十八.三(八百五十四.七十四)
佔產量比重(百分比):
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度:三十.一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三十一.八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二十八.三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二十五.八
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二十六.六
資料來源:糧食部統計司一九五七年七月表格和糧食部一九五八年二月六日表格,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不是最後數。
統購統銷以後,徵購糧食佔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比實行統購統銷以前提高了十個百分點左右。從表二十二——四中可以看出,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徵購比重最大,多收了七十億斤糧食,後兩個年度的徵收數不得不下降。由於每年徵了「過頭糧」,不得不再返銷給農村。每年銷給農村的糧食高達四十%以上。這些糧食在城鄉之間往返運輸,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儘管浪費,國家先把糧食抓到手比較穩妥,「過頭糧」還是年年徵。返銷給農民的糧食比「過頭糧」要少。
表二十二——五:「大躍進」前返銷回農村的糧食數(單位:億斤)
返銷回農村的糧食(摺合貿易糧):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四百九十四(四百零一)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四百零五(三百三十四)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四百九十(四百零二) 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四百二十九(三百五十一)
佔徵購糧食的比重(百分比):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四十五.八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三十八.九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四十九.三 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四十一.三
資料來源:糧食部統計司一九五七年七月表格和糧食部一九五八年二月六日表格,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不是最後數。
在「大躍進」以前,在糧食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有四十多億斤糧食出口,用於換取外匯進口設備。這些糧食都是從農民的牙縫裡擠出來的。
表二十二——六:「大躍進」以前糧食出口情況(單位:億斤)
出口貿易糧:
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度:三十二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四十一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四十四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四十四
折原糧:
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度:三十六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四十六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五十一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五十一
其中大豆:
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度:十八 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度:二十三
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年度:二十三 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度:二十四
資料來源:糧食部統計司一九五七年七月表格和糧食部一九五八年二月六日表格,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不是最後數。由於糧食部的數字是按糧食年度計